查看原文
其他

大溪河古桥徒步攻略 来了!


在九龙坡,除了跨江大桥,西部的大溪河上还有颇多古桥。大溪河九龙坡段究竟有多少座古桥?四月里的一个周末,80后“安汉君”(文保志愿者)和90后“葫芦娃”(文史爱好者、古建筑发烧友)花了7小时,带着相机和文史资料,一路从陶家“追”到铜罐驿,徒步约32公里,找到了10座古桥,为我们呈现了一份大溪河古桥徒步攻略。此次“追”桥,不单单是拍摄,他们还寻找古桥“前世今生”,为这些古桥拍摄视频,发到网络上,“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朋友来大溪河畔走走,这些古桥值得为此永久守候。”


独善桥


“桥不可貌相”

五六年前,文保志愿者“安汉君”开始拍摄重庆及周边地区的古桥古道古迹。一个相机、一架无人机、一套志书,到目前为止,走访了全国很多古桥,九龙桥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有的龙头的花纹已变得模糊,但外形却依旧生动。

 

同行的“葫芦娃”听闻大溪河上有多座建于明晚期或清雍乾时期的老桥,决定来探访。

 

他们最先到达独善桥,就在陶家开发区公交站旁边。起初只是见到一座普通的公路桥,有五个大且深的桥拱,听当地的老人讲起桥背后的故事,才肃然起敬,感慨“桥不可貌相”。

 

桥名富有文化气息的独善桥背后曾有一段往事,明末清初一位喜欢行善积德的富商翻越中粱山来到陶家,看到陶家人生活贫困,出行不便,大溪河上一座桥也没有。于是捐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并引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古语,为桥取名“独善桥”。

 

“葫芦娃”告诉记者,他在文史资料中查到:“独善桥于上世纪70年代改建为白彭路公路桥,也是212国道的必经之路,桥名沿用至今。”

 

虽然独善桥古韵不在,却因为它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而显得坚固、亲切、平实,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

九龙桥


9只龙头8只张嘴1只闭嘴

陶家的古桥中,最有名的是九龙桥,也是众多古桥中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这是网友评出的重庆十大古桥之一,这里还是陶家八景之一“九龙印月”的所在地。 

▲九龙桥。
九龙桥位于陶家镇友爱村大溪河的代家滩,这是一座石板平桥,共有九个桥墩,每个桥墩下雕刻有龙头龙尾。9条石龙都由整块巨石雕凿而成,其中8个龙头张嘴吞水,1个龙头大嘴紧闭。 九龙桥还有一个独特的设计,水流穿越10个半圆形的水槽,减缓速度后,朝下游慢慢流去。据介绍,这样设计是为了消解上游来水对桥墩的冲击,建桥者当时还在桥墩上方约一米处,修建了一排低于桥面的拦水坝,水坝为10个半圆的弧形,与桥孔相对应。 相传九龙桥是一个黄姓员外为报答乡邻而修建的,九龙桥有9墩10个孔,每个墩上都雕刻了一个龙头,代表了黄姓员外以及他的8个兄弟。其中8个龙头张嘴1个龙头闭嘴,闭嘴的龙头代表的是黄员外,以示后人少说话多干实事。 虽然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洗礼,但整座古桥的结构安全性非常高,仍是当地居民出行的主要通道之一。

雷公滩桥


发现曾经的老桥石磴痕迹

从陶家到铜罐驿,7小时的寻桥之旅,有收获,也有感慨。

 

在寻找雷公滩桥时,地图和相关史料上都没有对这座桥具体方位的描述,他们只能根据其他文献里对大溪河段桥的顺序,推出雷公滩桥的大约位置。几经周折,出现的却只是一座现代普通石材和水泥预制板结构的新桥。不过在新桥的底下,他们意外发现曾经的老桥石磴痕迹还在。

 

“葫芦娃”推测,这里曾有一座石头跳磴平桥,可能在洪水中被冲毁。他感叹说:“有点可惜,消失在岁月洪流里的雷公滩桥,提醒着我们保留下来的其他几座老桥。”

观音滩桥


九龙桥的孪生兄弟

让“葫芦娃”印象深刻的还有观音滩桥,每个桥墩上都雕刻了一只龙头,龙头全部统一朝着水流来的方向。而且从空中俯瞰观音滩桥,犹如一座缩小版的水利枢纽。

 

▲观音滩桥。


观音滩桥连接着两岸,其形态犹如九龙桥的孪生兄弟。“葫芦娃”说,相比九龙桥,观音滩桥上的龙在姿态和纹饰细节方面丰富许多,还能看到有几条盘龙尾,仔细看还能看出背上有脊。14条龙只缺一头,也算难能可贵,而各龙姿态各异,似鱼似蟒,则更加耐人寻味。“唯一比较缺憾的是,龙尾所余不多。”

二郎滩桥


近岸岩石当桥拱

每座古桥都有自己的风格,除了大名鼎鼎的九龙桥、观音滩桥,“葫芦娃”觉得最特别的桥是二郎滩桥。二郎滩桥五拱相连,端庄秀气,简约而独特,其中靠北近岸的一拱,直接就建在了一方岩石之上,“省了物料不说,也真的是坚如磐石。”

 

而且桥面平坦与古道相连,无石级无栏杆,可过车马,不难想见当年古道上南来北往的一片繁荣。

仙女桥


与古道相连

除了古桥,“安汉君”和“葫芦娃”还发现大溪河上还保留着一段古道——锣鼓洞古道。

 

仙女桥,这是一座石磴平板桥,与锣鼓洞古道相连。

 

史料记载,这段古道是最早的成渝古道的重要部分。至今,还看得见青石板铺成的小路,青石板的中间有被独轮车碾压后留下的痕迹,还有马踏之后的脚印。

 

陶家镇到铜罐驿为何会出现这段古道?

 

记者咨询了重庆文史专家何承玖,他介绍,陶家地处铜罐驿到白市驿两大古驿之间的必经之地,远至福寿、璧山等地,陶家境内有大量的制陶原料(有碗厂湾等地名佐证),璧山、青木关、白市驿等地生产的陶制品,多半经陶家到铜罐驿装船运往巴州(今重庆)销售。

 

解放前在铜罐驿有一个很大的水码头,是当地一个很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所有从水路运送到此地的货物都是通过人力或马帮等再分散运送到各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陶家和铜罐驿之间,被马帮和搬运工们踏出了一条最近的小土路,后来为了方便往来的人们,在原来的土路上铺上石板,形成现在的石板古道。

三道涧桥


大溪河与磨刀溪的交汇处

在仙女桥下游几百米,就来到了此行的最后一座桥——三道涧桥,它位于大溪河与磨刀溪的交汇处。

 

▲三道涧桥。


这是一座两车道的公路桥,桥中央有个跃起的龙头,旁边有“三道涧”三个字。

 

由锣鼓洞古道经仙女桥、三道涧桥,途经大溪河生态走廊和西溪里进入铜罐驿镇的黄金堡村,这是闻名的“橘乡”。沿着大溪河岸继续前往,抄小路可以到达铜罐驿古镇。

 

此外,两人还发现了一些不知名的桥。在返程时,在独善桥上游约500米处,找到了马家滩桥,这是一座龙桥,桥身有龙头和龙尾,还有半圆形堤栏围挡。

 
除了看古桥还可以看石碑石梯古镇一块碑石见证柑橘帮荣光 

重庆种植柑橘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汉书·地理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都有记载。何承玖告诉记者,汉代有管理柑橘的官吏和机构,当时江州(今重庆)的柑橘是向皇帝进贡的珍品。公元1856年,铜罐驿柑橘生产已有相当规模,成立了一个名为“柑橘帮”的同业公会(相当于今天的柑橘协会)。

 

据铜罐驿镇大碑村当地村民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铜罐驿生产的红桔顺着长江销售到重庆城区、武汉等地,最远还销售到前苏联等地。

 

随着历史的变迁,虽然当年的柑橘帮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但柑橘帮碑作为铜罐驿镇大碑村柑橘产业繁荣的历史见证,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现存的柑橘帮碑,高2米,宽1米,由整块石料打磨而成。铜罐驿镇大碑村村民杨华说,这块碑石现在位于铜陶路旁大碑村4社老果园地里。老果园里还有10来棵老果树,已经嫁接成脐橙。

 

三百梯曾串连古镇繁荣


铜罐驿镇大碑村10社有一条长约1公里的三百梯,每级阶梯用条石铺就,每块长度均为1米,沿着地形地貌排列整齐,蜿蜒向前。

 

这是通往铜罐驿古镇的一条古道,保存较为完好,至今还有人通行。古镇位于长江北岸,是旧时重庆四大水路驿站之一。

 

小镇起初是官府传递文书和休憩的驿站,后来商业繁荣,逐步成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因为历史的变迁,商业重心的转移而逐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

 

一条河上有10座古桥 多建于明清时期


陶家镇境内有两条河,一条是大溪河,大溪河在陶家水系有桥10座,分别是骑龙桥、油煎桥、朱家桥、马家(滩)桥、独善桥、九龙桥、观音(滩)桥、雷公(滩)桥、二郎(滩)桥、仙女(大)桥。

 

据陶家镇宣传委员奉虎介绍,根据考证,这些桥大多建于明晚期或清雍乾时期。其中颇有传奇色彩的有接龙桥、九龙桥、观音(滩)桥和雷公(滩)桥。而极具古人智慧的是铁心桥和仙女桥。二者都修筑在水流转弯过后的石滩上,避开了洪水的直击冲力,五百年来皆安然无恙。

 

徒步大溪河古桥路线


独善桥→马家滩龙桥→九龙滩龙桥→观音滩龙桥→雷公滩古桥→二郎滩古桥→锣鼓洞古道→仙女古桥→三道涧古桥→大溪河生态走廊→大碑村柑橘帮碑→铜罐驿古道→铜罐驿古镇(古渝州三大水驿之一)  

 






防控小贴士


做好疫苗接种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请适龄、无禁忌症人群尽快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做到“应接尽接”;符合加强免疫接种条件的市民,应尽快接种“加强针”。


更多精彩看点,尽在“见十来“见十”,长“见识”哦!



更多新闻


奔“沪”疫线!九龙坡区援沪医疗队出征
事业编!岗位多!九龙坡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科学防疫 | 重庆市大足区1例无症状感染者活动轨迹



文字:邬姜
图片:网友“葫芦娃”
小编:知歌
校对:冷玮 龚玲
责任编辑:陈维强 
副总编辑:陈显焕 
总编辑:周建
出品人:刘德贵
法律顾问:重庆准的律师事务所 张涛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